
无意间使用的词汇,会形成偏离意图的状态或是结果。我们使用的词汇,就是如此影响大脑的行动,而且大脑会忠实地实现接收到的词汇。这其实是件令人感激的事。由于只需将愿望化作“词汇”,大脑就会开始往实现它的方向行动。
只不过,问题在于依据词汇的不同,会出现“我”的意图,经常与大脑理解的有差距。结果形成偏离意图的现实。为避免这种差距发生,我们必须清楚理解并意识到,大脑会照实理解词汇的特性。
例如表示“想做”“想要”等许愿用的词汇。“想变幸福”“想被爱”“想健健康康的活着”“想被认可”“想要有庭院的房子”“想要小孩”“想过更刺激的每一天”“想要很会察言观色的部下”等,表示愿望的词汇都是我们频繁使用的说法,对吧?大脑是怎么理解这些词汇的呢?读到这里,想必大致料想得到结果了吧。
没错,大脑会认为“你想继续说‘想做’吧”,然后为了促成这个结果而行动。只需我们继续说着“想做”或“想要”,就会做不了想做的事,想要的东西也无法到手。
或是,我们也常用“不想生病”“不想变穷”“不想失去工作”“不想分手”之类,想避免某件事的回避问题词汇。这时大脑也会认为“你想要继续这样说吧”。为了让你能随时意识到这个想避免的情况,它会故意去营造出这个现实。结果就是让人生病、为钱所困、被裁员、恋爱出现问题……
而且,不管是“想做”“想要”这种愿望类的词汇,还是想避免什么的回避问题类词汇,探索这些说法的背后含意之后,有时会发现,自己还没原谅的臆断或自我形象暗藏其中。
具体来说就是“我不幸福”“我不被爱”“生病很不幸”“贫穷很丢脸”等。每当我们说出这些话,这些臆断和自我形象就会越变越强,自己也会开始为了让它化为“现实”行动。结果,现实发生的情况会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意愿。
那么,该用哪种说法才能创造出如己所愿的现实呢?首先要尽可能不使用前面提到的愿望类或回避问题类的词汇。如果无关实现与否,说出口也无所谓。但若跟真心希望能实现的事情有关,最好还是不要用这种说法。
然后,改用表示“正在实现”的词汇来代替。像是“我很幸福”“我心中充满爱”“我很健康”“我在○月○日恢复健康”等说法。
假如有“想变成这样”的想法,就不要把实现的瞬间设定在未来。从现在这个瞬间开始,就算是一点点也好,你正在经历目标正在实现的现实情况。不是“想变得幸福”,而是思考能感觉到“现在,我很幸福”的实际行动,逐步去实行它。
不是“想变得健康”,而是思考能感觉到“现在,我很健康”的实际行动,逐步去实行它。像这样反复行动,至今的臆断及自我形象会逐步改变。不再从心底想着“我想变~”而能说出“我现在就是~”。然后,“我想变~”的愿望就会变成现实。不要说“想变健康”,改说“现在的我很健康”,去体验那个现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