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项新发表的研究称热带地区上空出现一个臭氧层空洞,面积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七倍大。它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存在了,只是科学家现在才发现它。
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加拿大滑铁卢大学(University of Waterloo)教授鲁青斌(Qing-Bin Lu,音译)告诉《独立报》(The Independent):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每年只在春季出现(之后逐步闭合),这个空洞不一样,四季都在那里。它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存在了。它的面积是南极上空空洞的差不多七倍大。”
这项发现挑战了人为污染破坏臭氧层的说法。以前,主流科学家认为氯氟烃(CFCs)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。1987年的《蒙特利尔协议》(Montreal Protocol)出台后,世界范围内它的用量大幅减少。
虽然如此,到了21世纪,科学家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一点也没变小,仍然每年有规律地开放和闭合。加上这次新发现的这个更大的空洞,这套理论都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。鲁青斌说:“光化学如何影响气候的理论对此无法做出解释。”
一些同行不认同这项成果。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(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)的玛塔·阿巴洛斯·阿尔瓦雷斯(Marta Abalos Alvarez)告诉《福布斯》(Forbes):“这份研究存在很多推理错误和没有证据支持的结论,与以前发现的证据矛盾。热带地区上空的臭氧空洞不是一个新发现,这是布鲁尔-多布森(Brewer-Dobson)循环形成的。”
布鲁尔-多布森循环是大气层内的一种对流,把臭氧从热带移向两极。
英国兰开斯特大学(Lancaster University)的保罗·杨(Paul Young)则认为这份研究对空洞的计算方法不精确。他说:“这份研究的作者查看的是臭氧比例的变化,而不是绝对的变化,而后者才和地面遭到紫外线伤害程度的相关性更大。”
保罗·杨还提到,的确,热带上空平流层臭氧的水平自1987年《蒙特利尔协议》推出后还在持续下降,但是他不认同研究者提出这是一个“新的空洞”的说法,也不认为这个空洞的存在会威胁到几十亿人的健康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